日期:2025-05-08 00:13:44 标签:
《甄嬛传》里,甄嬛和叶澜依最后找到机会成功反杀皇帝,根本原因之一是皇帝内心深处的胆怯。 此时皇帝看上去唯我独尊,但他内心世界却异常脆弱。 人生到了最后阶段,皇帝才发现他所爱恋的人和事,其余都成为过去式,只剩下甄嬛及其子女还在身边。 这就造成了甄嬛和皇帝之间在感情主导性上的情感错位。 过去是甄嬛依赖皇帝,如今反过来了,是皇帝依赖甄嬛。
所以,皇帝潜意识里觉察到甄嬛有可能背叛自己时,他还是选择隐忍,不去深究。 皇帝害怕了。 他这么低调行事,是怕丢脸,也是怕猜测得到证实后,内心无法自处。 要是皇帝不怕他和甄嬛再度决裂,派出去调查的人就不是区区一个影卫了。
皇帝还在眷恋旧情,甄嬛对皇帝则是无比厌倦。 甄嬛最后对皇帝说的话杀人诛心,其真正的意义是“你是天子又如何,瞧你被人嫌弃的这一生?” 是啊,皇帝的人生,其实也是被嫌弃的一生。 他这一辈子,根本没有被人真正的爱过。 首先是在父爱上败给果郡王。 太后还是妃子时,和果郡王生母、时任第一宠妃舒妃表面交好。 这是太后的策略。通过拉拢舒妃,博得先帝的好感。 这一招效果不错。 先帝对此非常满意。
凭借这样的关系,皇帝和果郡王从小玩在一起。 但皇帝内心非常嫉妒果郡王。 在皇帝看来,从小父亲只看得到果郡王,自己只能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角色。 果郡王的骑射功夫,是先帝手把手教的。 这种亲子温情,他可望不可及。 皇帝再怎么努力读书,想要博得父亲关注,结果常常徒劳无功。 这让皇帝一直愤愤不平。 即位后,这种挫败的感觉也时常缠绕着皇帝。 皇帝和果郡王的兄弟关系看上去还不错,但其中又夹杂着嫉妒和不甘。 果郡王的死讯误传回来后,皇帝的心情有些复杂,似有心结放下,又有一点空落落的。 如果说父爱的缺失,还能归结于后宫奇特而又违背人性的家庭制度,让皇帝始终得不到父亲的关爱,那么在母爱上,皇帝的经历也算得上「悲凉」。 皇帝的生母,太后从未真正爱过他。 太后和皇帝的关系,不像母子,倒像是上下级。
《甄嬛传》第一集,皇帝加班批阅奏折,太后带着夜宵来看望。 这种举动,乍看会觉得这是老母亲担心儿子熬夜,特意来关怀。 实际上,太后是来提醒皇帝不要忘记本职工作——不光要生儿子,还要生好多好多儿子。
太后由“三阿哥的功课”为入口,提醒皇帝说先帝光是儿子就有24个。 这个理由让皇帝无法拒绝,只能同意选秀,绵延子嗣。
皇帝为什么子嗣稀少? 太后心知肚明。 一切始作俑者,都是皇后。 皇后亲子夭折后,就不给其他妃嫔生下孩子的机会。 打胎队长,名副其实。 太后对皇后害死纯元、残害妃嫔的恶行一清二楚,但从未下狠手约束过皇后的行为。 很简单。
皇后代表的是她娘家的利益。 太后觉得她辛辛苦苦走到后宫之主的位置,就要把这个位置留给娘家人,能留多久就留多久。 在太后亲儿子的切身利益和娘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间,太后选择力保皇后宜修。 中间被牺牲掉的人,第一个是皇帝。 皇帝对母爱的渴望,剧中有不少“神来之笔”。 皇帝很喜欢看曹贵人照看温宜公主的画面,他的嘴角会不自觉地露出微笑。 太后临死前,想要见小儿子一面,皇帝不同意。 太后气急了,诅咒皇帝会落得六亲不认、骨肉分离的地步。
等太后咽气后,皇帝跪下来,表情哀伤,喃喃自语之中不甘心地追问:“这样哄孩子的歌,你从来未对我唱过。” 皇帝内心极度渴望母亲真正的爱,但他从未得到过。
即使太后选择扶持他登上帝位,根本的原因是皇帝更适合。 母子之间的选择,是基于适合、基于胜算,结成最有可能实现双赢的同盟关系,而非基于母子之间“共同的命运”。 这样算下来,皇帝在家庭中得到的关爱,是爹不疼娘不爱。 在他身边陪伴最久的兄弟果郡王,也夹杂着太多的利益计算,难以实现交心。 皇帝年轻时可以用干事业来填补心理空缺,继位后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之手,能决定无数人的生死荣辱。但帝王的绝对权力,造就了皇帝绝对的地位优势,以及他令人愤恨的薄凉。 他的薄凉,也让身边的妃嫔,恨透了他。
他身边的妃嫔,要么是被他伤透了心,比如甄嬛、华妃和敬妃,要么是碍于权势,被其耽误了一生,比如叶澜依和孙答应。
最终皇帝也遭到反噬。
皇帝被嫌弃的一生,更道尽后宫制度的悲凉,这里找不到爱,容不下爱,只会吞噬任何美好的情感。
二零零剧情网致力于提供最新电视剧剧情介绍 、电视剧分集剧情、明星个人资料 Copyright @2008-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二零零剧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4095045号-55